返回首页
您还没有登录!   登录 | 免费注册 | 搜索 |
潤亭
  文章
與百茶堂堂主茶敘

前一篇 我是一颗茶 新一篇 且尽一杯茶

自從普庵到了百茶堂,玩物喪志已至新階段,哈……出門看見樹木,舉凡有似茶樹者,皆欲採之,揉之,烹之,品之……嗚呼,不消多日,普庵若不成茶痴,亦得成長頸鹿了。哈。

松韻之覺受,在我品這款老巖茶之前,並未聽人說過。所以,當其自然而然地出現,也算得上是一種“真實”。不知道你們怎麼認為,我真覺得,喝高品的老茶,或者就是說,好茶,會讓人很安定,沉下來,自然有一種想入定的感覺。往往,喝到好茶時,兀兀地坐,久久方出,三致意焉,好茶。哈哈。第一次品此老巖茶時,有琴簫雅樂。真茗方落肚,簫聲忽長引。引而忽絕,思量頗不中用,空,空,空,妙哉妙哉!已而忽覺:
明月松間照,疏影弄清風。
妙音逐巖至,山人坐道沖。
一種清涼意,隨流貫始終。
心暖體光亮,斯與甘露同。
好茶!
還渴嗎?堂主?哈哈。

又,鈔書一段,供同好賞翫:
吳逵《題〈品茶要錄〉》
茶宜松,宜竹,宜僧,宜銷夏。比者余結夏於天界最深處,松萬株,竹萬箇,手程幼輿所集茶品一編,與僧相對,覺腋下生風,口中露滴,恍然身在清涼國也。今人事事不及古人,獨茶政差勝。余每聽高流談茶,其妙旨參入禪玄,不可思議。幼輿從斯搜補之,令茶社與蓮邦共證淨果也。

喝茶,確實是心境為上,為第一。否則茶禪一味只成下流而已。不過,我提到鄧先生,偏從身體上說,是就其之所謂“氣”感來談的,所以,偏重強調了“身體”。身心本來無有二事,但,入手處,在在與身體牽涉(眼耳鼻舌身是也),極境處,亦必與身體之轉化有關。若能徑直由心入手,處處皆可為禪境,不必待茶而後有。若不能者,何妨由茶入手,由形下而形上,由形下而即形上。萬法,講究緣起,既以茶為緣,不得不論茶之妙用了。然則,若萬法不論性空,則不論以何為緣,終難免流滯於相,惜乎。

您提到的心態,著實為品茶之要義。平常心喝茶,方契茶理。呵呵。

中國的東西玄,玄得不是沒有道理,而是太依賴人。有時不是想要欺騙別人,而是,其實是不自覺地在欺騙自己。接觸了些茶人茶事,我明白了一件事。高明的騙局,一是亦真亦假,真假摻半,讓你很難識破。二是,亦優亦劣,這根本就讓你“無須”識破。今天,我們借助茶來“文-化”,勢必延伸到傳統文化。而這,委實是需要格外清醒的。茶可玩,而不可瀆,否則真真只是自瀆。若人以虔敬心喝茶,當其時,當其人,不加一絲雜慮,自然容易品得好茶了。


其實,我自己喝茶,真的是蹭著喝,素貧賤行乎貧賤,買不起什麼老茶、太好的茶。不過,還好,蹭茶的起點與大流不太一樣,不是在聲色犬馬間喝茶,而是與古琴、坐禪結合。基本上也可以說是在喝一種心態,或者,在體會一種生活方式吧。古人,我相信是那種淡定超然、沉穩甘怡的心態,品著,活著。古代文人如此。我相信,那些田園裡的粗人,亦是在簡單地享受茶品帶來的愉悅。然則,今日的喝茶之人,很難講。尤其是這個普洱茶界。普洱茶的神奇,也容易令人瘋狂。當然,茶本無罪,人自受罪而矣。呵呵。清醒,清明地喝點普洱茶,眼下真有些不容易了呢。

不過,茶真是好東西。朋友說,為啥這賣茶的人,看起來都好象人比較清,脾氣也比較好?這真是因了茶與茶文化清心之功用呢。

做茶,品茶,圖什麼?呵呵。

清醒還是要清醒,只是如老先生們所說,百姓日用而不知,聖人知而不別。清醒著,而又畢竟無別,也自然無所謂清醒,然而,這是看山又水山,看水又是水的另一重境界。模樣彷彿,境界不同呢。是吧?

清醒地与之無別,對於聖者,就幾乎就是“遊戲”的境界了吧?佛家有“遊戲三昧”,道家有“逍遙遊”,儒家有“遊於藝”。真能遊戲的人,不簡單啊。

遊戲去!

“德不孤,必有邻”,这是孔子的精辟言句,也可以说是“夫子自况”了。读书人,我应该还算得上一个吧。只是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,平生介于才与不才之间,无所成名,无所发用,幸有几个朋友相伴,时能品茗论道。尝有偈述生平意向,末后有一句“愿得同心二三子,烹茗把手夜话长;相邀随缘致功业,一滴常润复成江”。功不功业,实不敢计较个人宠辱名利,只是既然来到这个世间,也难免有些随缘利生的想法。那日为寻茶,遭遇一弄茶的女子,说她做茶,会考虑到如何让这个浮躁的世间清静下来。真是让我大为感叹。人生处处都有良师益友,幸哉!幸哉!

我说的茶的作用路线,只是自己的胡言乱语而已。玩玄的,历来都有很多弊端,一向无意说,这就是自己前面谈茶时说的“不该说的就不要说”。尤其是在网络上说,自己觉得蛮添乱的。其实也没有什么,有打坐经验的,自己就喝出来了。简单讲,每下愈况吧。当然,一阴一阳谓之道,还有个反复的事情。不谈这个了。补充一句,老听人说,哇,这个茶好,一下子就上头了。其实在我看来,这是最低级的。生青之茶,好一点的,即应如此了。太主观,先不谈了。见谅。说起来我真得感谢普洱茶,让我知道,原来茶禅一味还真有这个事。

不好意思,我没有把话说清楚。我的意思不是说上头的就不好。我实际上是表达,在茶气的“好”的境界里,那种简单式的上头,实际上比较初级的。你说的都很在理。包括您说那位做茶人。不过,我想,她其实是想表达“为人”的想法。其意可嘉。但,所谓“心平则世界平”,真是这个道理。我刚上大学时,我向我老师表达自己人生意向,他告诉我,其实在孔子那里,即曾经感慨过“古之学者为己,今之学者为人”。让我眼睛顿时一亮,原来中国早就有这个学问啊!孟子又说:“求则得之,舍则失之,是求有益于得也,求在我者也。求之有道,得之有命,是求无益于得也,求在外者也。”有人主张,中国的学问是内在的超越,是有一定道理的。为人,修行,治学,这个方向不把握清楚,终不免舍己逐人,弥转弥远。(此之为己,毕竟与“我执”无干,与利他无碍)所以,您说的种种,我很赞同。包括茶气,我还是持那个观点,缘起在彼,主体在我。茶气不在彼茶,茶是缘起,有作用,作用的重点是疏通。人的气本来就是贯通的,问题在于遮蔽或堵塞。不是我要凭外来的东西增加一些什么东西,而是要如为道日损所形容的,做一些减法。损而无损,以至于无;道通为一;照见五蕴皆空……等等,多妙啊!呵呵。(不好意思,老借用古人的话,不过,古人说的真是太好了,实在不必要我费舌呢。这就是经典的魅力,历诸久远而弥珍!)


2010-08-18 22:09:27 |  浏览 (999) |  收藏 |